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唱响西部崛起“双城记”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9-22浏览次数:52

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唱响西部崛起“双城记”

2021091819:13:27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本网编辑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2021918日在第十八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寻美四川、相约西博”主题活动论坛上的发言

1979年春天在中国南海边,邓小平同志划了一个圈,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了;20201月在中国西部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划了一个圈,这就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的“三线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是继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之后又一重大国家战略,中国经济“第四极”呼之欲出。

中国经济“第四极”的主要标志是,在成渝地区形成“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这也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定位,即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成渝地区既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又是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党中央高瞻远瞩,谋划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是要连峰成势,打造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做出《关于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决定》。自古以来,成渝“一家亲”,同住长江头,共饮一江水,成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的崛起,离不开成渝两座城市的携手并进、引领带动。加强成渝合作要产生出“1+1>2”的非线性耦合效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一个“双核型椭圆经济圈”,重庆和成都分别是椭圆的两个焦点。要落实好“成都东进、重庆西扩”的战略部署。

要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当前,成渝已具备参与全球竞争、带动区域发展的实力。面向未来,成渝合作要改变区域市场定位,放眼亚欧大市场,加强产业圈协作和产业链合作,以产能规模、庞大市场和创新能力为支撑形成比较竞争优势,全面增强重要经济中心核心功能支撑。

要共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和先进要素洼地,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渝是全国第五大科教资源集聚区,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但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还有待提高。我们要着眼提升在国家创新网络中的位势能级,加快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优化科技创新结构,全面增强对城市发展、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要共建面向世界链接亚欧的战略通道和门户枢纽,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成渝在对外开放平台和交通方式上各有优势,要以共建现代化立体交通枢纽和全球供应链体系为战略目标,加强政府合作和行业协作。要依托成渝“三场三港”,联动实施枢纽协同、航线拓展、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行动;要以中西部为腹地、泛欧泛亚为目标市场全面建设供应链体系,将供应链能力、制造优势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

要共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当前,人口和经济加速向西部中心城市集聚。面向未来,我们要通过户籍、住房、人才、公共服务等政策构筑人才红利新优势。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秉持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理想,构筑起吸引人、留住人、激励人、成就人的综合竞争优势。要聚焦市民多元化需求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多维发展社群空间,使“公园城市让市民生活更美好”成为现代城市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成渝地区要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必须构建“四个群”,这就是世界级城市群、世界级产业集群、世界级协同创新集群、世界级交通网络集群。在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在重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坚持“一盘棋”“一体化”理念,注重差异协同、非零和博弈原则。在中国西部形成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双城圈、经济圈。形成区域内轻轨、城际铁路、高速路网等纵横交织,天府国际机场建成,重庆第二国际机场的布局和建设,使整个区域朝着中国经济“第四极”迈进。

成渝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制造业),动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合力。制造业产业集群,包括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食饮产业、先进材料产业、能源化工类产业以及工业互联网领域。要在“未来产业”上下功夫,比如数字经济、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全面提升成渝地区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打造出中国制造“第四极”。

在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时,要注重发挥成都-重庆-绵阳“创新金三角”的主力作用,应以重庆科学城、成都科学城和两江协同创新区、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等重大平台为依托,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集群,围绕生物技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协同攻关,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要让成渝“双核五带”冲击“中国经济第四极”。“双核”是指成都与重庆,“五带”分别指:

1、沿长江发展带。包括乐山、宜宾、泸州、江津、重庆主城区、綦江、万盛、南川、长寿、涪陵、丰都、忠县、石柱、云阳、万州。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集聚冶金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轻纺食品、商贸、物流等产业。

2、成绵乐发展带。包括绵阳、德阳、成都、眉山、雅安、乐山。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科技服务、商贸物流和特色农业。

3、成内渝发展带。包括成都、资阳、内江、自贡、荣昌、大足、双桥、永川、璧山、重庆主城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轻纺食品、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

4、成南()渝发展带。包括成都、遂宁、南充、潼南、铜梁、合川、重庆主城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轻纺食品、油气和精细化工,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5、渝广达发展带。包括重庆主城区、广安、垫江、梁平、达州、开县、万州。重点发展天然气及盐化工、机械制造、冶金建材、轻纺食品,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特色农业。

这“双核五带”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天杯模型”,是放在四川盆地内的天然金杯,是5条彩带连成的一幅龙虎画面,尾巴与长三角经济区联结。

打响“四川盆地造”品牌,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川渝要联手共同打造“中国电子谷”,形成一个整体,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四川盆地造”的支撑是八大产业:一是装备制造业;二是汽车摩托车制造业;三是电子信息产业;四是民用航空航天产业;五是冶金和材料产业;六是化学工业;七是轻纺工业;八是医药产业。

要唱好成渝“双城记”,成渝两市还应将“拔河效应”变为“抱团效应”。在“相向而行”的一体化发展中,应注重思维突破、机制突破、保障突破和智库突破。

川渝合作关键是利益,核心是机制。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搞好《规划》的宣传、解读和细化,分类逐项确定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和工作主体,尽快把规划和政策转化为具体项目、建设资金。要在政府、企业、学界、群团等层面建立经常性交流机制。特别是要建立两省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川渝之间特别是在合作示范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包括GDP、税收等的分配,让企业家放心、舒心、安心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落实规划明确的政策措施和项目。

当前面临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偏小,科技创新不强,外向度不高,产业链不全,高端人才较少,内部合作不畅,内生动力不足等。突破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偏小、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等困境,应整合成渝经济资源,加大深度改革力度,突破现有利益格局,释放“双核椭圆”的张力,以开放合作提升经济辐射力带动力和扩张力。

我们建议:

1、组建巴蜀投资股份集团,互相持股,交叉持股。主要投资重大项目、公共设施等。

2、组建川渝发展基金,鼓励民营企业大胆投资。

3、组建巴蜀股份制银行,公私混合,投资重要产业。

4、在国家层面单列双城经济圈GDP、税收、投资、外贸等经济指标,并进行单独考核。

5、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展集团,专注巴蜀文化、古居(古城、古村、古镇)、古驿道、古战场遗址等保护开发。

6、推进学术研讨和智库建设,加强双城学者、民间沟通交流,共享有用信息资源,消除有害或者虚假信息。

7、加快成渝中线高铁和双城经济圈环线高速公路建设。采用世界最先进技术,形成科技线、富民线、生态圈。